陳伯祥是陳家溝陳氏第十八世,在同齡人中輩份較高,跟陳照丕、陳照奎是同齡人,比“四大金剛”中的陳小旺、陳正雷高一輩。 1944年3月,陳伯祥出生在父母向陝西逃荒的路上,三、四歲才回到陳家溝。陳伯祥自幼性格安靜,不太喜歡學拳,後來,是由陳克忠先生選中才身不由己開始學拳的。 1958年陳照丕回鄉後,與族中老人商議,讓族中子弟分別學陳式太極拳的大架和小架。學大架的跟陳照丕,學小架的挑了陳伯祥、陳俊凌、陳啟亮跟著陳克忠學。 五十多年前,整個村子就他們兩人傳拳。陳伯祥老師說:「我老師跟我同輩,他從來沒讓我叫過他師父」。 陳克忠是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1849—1929)晚年所教的愛徒,與陳鑫老先生隔了一代。陳克忠弟兄8個,都是跟著陳鑫老先生學的拳頭。 陳鑫家跟他家住得很近,就幾十公尺。老爺子沒子女,年紀大了,一日三餐保證不了,捧著金碗要飯。陳克忠的爺爺對陳鑫說,你的生活我負責,你負責幫我把後輩們的拳教好就行了。陳克忠是老三,在兄弟中間學得最好。 陳氏是大家族,逐漸分出四大院、八小院。陳克忠家是八小院之一。 陳鑫一生清貧,留下了一部公認的武術經典《陳氏太極拳圖說》。 再上溯,就到了陳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與陳有本。說是從陳長興傳大架、陳有本傳小架,但陳有本還教過陳長興的兒子陳耕耘,那時還沒分那麼清。 這拳以前是叫大圈、小圈,理論一樣,練習方法基本上也一樣,有些動作略有差異。 陳長興住村東南角,陳有本住西北角,他倆教的架,陳伯祥老師小時候都叫南頭架、北頭架。 大架、小架的說法,是1950年代後,顧留馨第一次在《陳氏太極拳》一書中提出來的。 「文革」到來的時候,陳克忠挨了整。 「陳家溝是老村子,有名氣,大家族,受忌諱,怕你聚眾鬧事。還會太極拳,會武術,更忌諱」。 1966年,陳克忠去世。說是病死,但那個年代,家庭成分不好,又教拳,有些人想學又不教,「裡面有些怨,有人就收拾他,往死裡整,白天強迫他義務勞動,晚上戴著高帽遊街、鬥爭”,他都那個年紀了,受不了,最後就離世了。 傳統在不斷更新。昔日只在家族內部流傳的絕藝,經陳長興、陳清平傳給楊露禪與武禹襄,兩百多年間,演化成陳、楊、吳、武、孫、趙堡架、忽雷架等主要流派。 陳伯祥老師安貧樂道,很尊敬他的老師陳克忠先生,並且非常推崇陳鑫老先生,傳授授業也如其先師一樣正直嚴謹。早年他常去開封、淮陰教拳,都是義務授拳。 每到一個地方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