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轉載】 陳伯祥先生談陳氏太極拳小架傳承

最近的文章

【轉載】洪洞通背拳:失傳的太極長拳,兼論太極拳研究的一個可能路徑

  作者: 楊祥全 來源:《搏擊.武術科學》2013年第04期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2010年,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專家經研究後盛讚太極拳幾乎沒有任何缺點、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一項完美無缺的健身運動,或考慮在全國大範圍推廣,有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在練習太極拳,為此,有人甚至認為太極拳有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趨勢”。 太極拳的初創者 陳王廷 共創編了一至五路十二勢, 炮捶 和長拳十個套路,五傳至 陳長興 、陳有本時, 陳家溝 開始由博返約,將 十三勢 一至五路合為陳式太極拳一路,炮捶成為 陳式太極拳 二路,而長拳則已很少人練習,並終成“廣陵散”,其是可惜,上個世紀80年代“武術挖掘整理”時,在山西省洪洞縣發現的傳統武術流派“ 洪洞通背拳 ”,為我們尋找失傳的太極長拳提供了可能。該拳法的最早傳承人是 郭永福 ,其演練風格強調“纏法”。通過對比洪洞通背拳的《拳經總論》和陳式太極拳的《拳經總歌》以及兩拳的“拳譜”本文發現兩者間存有高度的相似性。另外考慮到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極有可能就是陳家溝與陳長興、陳有本同輩的陳有孚,據此本文斷定洪洞通背拳就是失傳已久的太極長拳, 1 “長拳”的由來及其基本意蘊 依據現有文獻來看,長拳之名較早與 宋太祖 相連,是為 太祖長拳 ,這在明代 唐順之 的《武編》、何良臣的《陣記》以及 戚繼光 的《紀效新書》中均有記載: 太祖長拳,多用腿(武編·拳)。 太祖長拳,山東專習,江南亦多習之(武編·拳)。 宋太祖之三十六勢長拳(陣記·技用)。 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 明末清初,陳王廷在“戚繼光32勢拳法”直接影響和太祖長拳的間接影響下創編了“陳式太極拳”體系,其徒手套路共七套,“太極長拳”正是其中之一。 “長拳”與“ 短拳 ”相對,清人 王宗岳 在《太極拳釋名》時認為:“長拳者,如 長江 大海,滔滔不絕也。”民國時期,候敬輿、吳志清與異軍認為:“編拳譜與作文同。文章必有起承轉合,始成篇法,又必集字以成句,集句以成章,國術亦然,如大小 洪拳 、 查拳 、六合、太極等,均係成套成路之拳,似文章之整篇;又如 彈腿 、形意等,似文章集字集句之意義。所以長拳煉章法,短拳習應用。而且長拳每依局勢行拳,假設四方八面,儼若有敵襲擊窺隙之勢,據情演成...

【轉載】練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還要“用意更要用力”

  “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界公認的一種練習方法。事實上,它應該是武術的一種練習方法,只不過是在太極拳界得到公認,其它拳種不一定同意此觀點。 但即使是在太極拳界有此公認,並不是大家都明白這句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講。所以,鮮有人從中受益。若有人從中受益,可以說,他就已經懂拳,入拳了。 此話怎講? 因為我們從視頻的表演中看到許多僵勁,也出來講這是太極拳,這說明有些已經尊為很高級別的大師了,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現在讓我們來試著解讀。 “用意不用力”這句話,是一句經驗談,尤其適合於初學者。為什麼用意不用力,是因為我們練太極拳是練內勁,內勁就是“力生於跟,……形於手指”。這就是一個整勁、輕勁、靈勁、柔勁。這樣看,從腳底發出的力經過身體的傳導,達於手指。但身體各個肢體間配合有時並不適度,有時鬆弛,有時緊張,而我們所要求的是適度的鬆緊,即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太緊就是僵,太鬆就是懈,也回歸到了僵字上。 內勁的傳導是有軌道的,但這個軌道是無形的,但在人的運動中是可以看到的。就練拳的人自己而言,符合了運動規律,就是有了內勁,別人看起來就是身手敏捷,否則就是相反的方面。 這個軌道看不見,摸不到,但自己運動時可以感知得到,別人可以看得到。 但這個軌道又是很脆弱的,它沒有鐵路鋼軌那麼堅硬,所以人們在傳遞勁路時很容易“出軌”,這就是斷勁,僵勁。這就是為什麼太極拳要求初入門的人一定要用意不用力,就是提醒人們要小心,在運動時,在傳導力時不要脫離了軌道。 慢慢地練熟了,慢慢地把內勁與外勁分清了,把軌道摸清楚了,就是入門級了。以後再練拳就要“既用意也要用力”了。 我們講過,功夫有兩個方面,一是功夫的體力方面,二是功夫的功力方面,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內勁的一面。 “用意不用力”是找內勁,練內勁,學內勁。一旦找到內勁,就必須在內勁的軌道上用力,在內勁的軌道上增長體力。 所對於練太極拳的人來說,“用意不用力”是入門級,而“既用意又用力”則上提高級。太極拳史上郝為真是赫赫有名的,人們也知道他每天用大鐵管子作為扎槍練功。用大鐵管顯然沒有力氣是不行的,而每天用鐵管練拳不長體力也是不可能的。然而郝為真自己在論述練拳的概念時卻是在講輕。聽他講的人一定要分清楚他是在講入門還是在講提高。結合我們在上面的分析,太極拳的練家一定要明白,“用意不用力”僅僅是早期入門時的階段,入了門之後一定要用力,否則你...

陳式太極拳24式 (家居改編版)

  因疫情關係隔離在家,基於空間所限,遂將24式改編一下,可以在2×2米的狹小空間練習!

【轉載】體悟 陳王廷《拳經總歌》

  《拳經總歌》最早見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兩儀堂本太極拳譜,是參照戚繼光《拳經》歌訣、提綱挈領地撰寫而成的綱要性歌訣。全文22句,154字,是陳式太極拳的經典。然而,細心揣摩全文,它不但是陳式太極拳的技擊綱要,而且還可以作為各門拳種的技擊指導。敝人偏愛古典拳論,搜尋在案,研讀禪悟,雖覺詞句隱晦深奧,玩味日久,也覺有些豁然開朗,然而,難免偏頗一格,此文僅供各派技擊愛好者參考。 拳經總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跑捶。 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領會   此首拳訣,開宗明義便點明了這門技擊術的特點和特色。這是最講究省力打人的藝術,以巧制勝,以柔克剛,借力打人,運用力學原理打敗對方。   “縱放屈伸”者,乃是一種謀略性的方法,即我方大膽地放縱對方來進擊,而不是將其拒之門外,我方的有意放縱引進,對方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只認為是得手得勢,放心來攻擊我方。然而,我方的放縱是有前提條件的。雖為放縱,卻全由我之意牽引對方而進。若對方以快速巨力打來,我方切不可與之硬碰硬撞地蠻拼鬥力,而是依著對方順其來勢隨曲就伸。依著其勁力變化而變化,順其勢而借其力,避實就虛,我方之力忽隱忽現;令對方不可測度,有處處不著力的感覺,對方用力,我隨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有抵抗之意。敵欲提我向上,我隨而升高;欲抑我向下,我即隨之而降;敵進我即收,使之鞭長莫及之;退時我即跟逼而上,使之難以逃脫。   若想將這一門技術發揮得隨心所欲,首要的是要掌握步法與手法、身法的協調和密切配合,因為步法是技擊之先導,沒有步法配合的進攻是沒有力量的,也是很難擊中對手的。在搏鬥中的攻防方法、攻防目標、攻防距離、攻防速度、攻防力量、反應速度等因素,都得靠靈活的步法來完成。拳諺日“手到步不移,打去必然遲”,“手到步不到,打著也不妙”,“手到步也到,金剛也得倒”,講得即是如此。做到了手法與步法的密切配合,莫說是用劈、打、推、壓這樣的重手法擊打,就是用搬、撂、橫、采這幾種較輕微的技法,對方也是難以抵抗和化解的。   通常在對搏中,...

【欣賞】陳發科晚年親傳入室弟子 - 靳以琳 演練

  陳發科晚年親傳入室弟子 - 靳以琳 演練

【轉載】憶《三三六拳譜》- 陳伯先

  我自年幼起,就酷愛祖傳太極拳。及長,先後曾受父祖輩近代諸名手程度不同的啟迪和教誨。由於個人笨而懶,抗日戰爭期間顛沛流離於隴西諸省,對斯術未能從深探討。但是,1963年在克忠族叔處恭讀陳鑫老先生手書本《三三六拳譜》的情景,終生難以忘懷。其譜乃秘室藏本,真諦真詮,言簡意賅,理法精詳,完全符合陰陽開合自然造化的道理,確為太極拳實踐結合理論的一部罕世珍品。惟該譜已毀於戰亂期間,不復可見。為了這一寶貴遺產不被湮沒和訛傳,謹就記憶所及,予以筆錄。屏息凝思,力求真確,以報國家對此事業的重視和關注,並饗廣大武術愛好者。其中錯訛或所不免,尚望高明者賜教,補正其不足。     一、《三三六拳譜》的傳聞     1962年,前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姜容樵先生在滬雙目失明口述編著《八卦掌》時,曾與族叔照丕來信,詢問《三三拳譜》。 1963年,照奎族叔也曾由滬函詢《三三拳譜》。沈家楨、顧留馨二君1963年合編的《陳氏太極拳》,顧留馨1982年編著的《太極拳術》,都提到《三三拳譜》,並且還說:“《三三拳譜》則以太極拳理法修訂形意拳譜者,唐豪於椿元處曾翻閱其書,僅許抄存目錄,其所修訂者約形意拳原譜十之三雲。椿元於1949年去世,遺稿不知藏於何人之手。後雖有人訪求陳鑫遺稿,迄今無所得,或說毀於抗戰期間。”    為了落實《三三拳譜》的底細,我曾詢問得到陳鑫老先生真傳的克忠族叔,他聽後,很嚴肅地說:“我只知道有《三三六》,沒聽說過什麼《三三》。”接著,又慢騰騰地說:“《三三六》原有兩個抄本。一為五老(陳鑫老先生從兄弟排行五)親手書寫,一為椿元叔抄寫……”停了一回又說:“五老病危時,將其原本……給我”。他淚濕了眼圈,接著說:“給我時候,將我叫到他的床前,老人家在枕頭下取出來,流著淚發著喘,一字一句叮嚀我:‘可傳……傳,不能……亂傳,亂傳……有罪,不能傳……燒!’說罷五老給了我,他老淚直流,呼吸緊張地躺在床上……。”克忠叔說到這裡,激動得說不下去了。我給他遞了一條濕毛巾讓他擦了擦淚臉,又給他倒了一杯開水,歇了幾分鐘,氣氛冷靜了一下,我才又問椿元老抄本的下落,和《三三拳譜》是如何說起?他說:“你椿元爺的抄本下落,到現在我還不知道流落到何人之手。唐豪當初來時,我不斷跟著招呼,當時拍攝祠堂、老墳、碑樓、街道以及奏廷老、仲甡老的遺像,和大廟閱台下邊擺著的當年奏廷老在玉帶山石窟搬來的銅佛像時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