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轉載】練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還要“用意更要用力”


 

“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界公認的一種練習方法。事實上,它應該是武術的一種練習方法,只不過是在太極拳界得到公認,其它拳種不一定同意此觀點。


但即使是在太極拳界有此公認,並不是大家都明白這句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講。所以,鮮有人從中受益。若有人從中受益,可以說,他就已經懂拳,入拳了。


此話怎講?


因為我們從視頻的表演中看到許多僵勁,也出來講這是太極拳,這說明有些已經尊為很高級別的大師了,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現在讓我們來試著解讀。


“用意不用力”這句話,是一句經驗談,尤其適合於初學者。為什麼用意不用力,是因為我們練太極拳是練內勁,內勁就是“力生於跟,……形於手指”。這就是一個整勁、輕勁、靈勁、柔勁。這樣看,從腳底發出的力經過身體的傳導,達於手指。但身體各個肢體間配合有時並不適度,有時鬆弛,有時緊張,而我們所要求的是適度的鬆緊,即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太緊就是僵,太鬆就是懈,也回歸到了僵字上。


內勁的傳導是有軌道的,但這個軌道是無形的,但在人的運動中是可以看到的。就練拳的人自己而言,符合了運動規律,就是有了內勁,別人看起來就是身手敏捷,否則就是相反的方面。


這個軌道看不見,摸不到,但自己運動時可以感知得到,別人可以看得到。


但這個軌道又是很脆弱的,它沒有鐵路鋼軌那麼堅硬,所以人們在傳遞勁路時很容易“出軌”,這就是斷勁,僵勁。這就是為什麼太極拳要求初入門的人一定要用意不用力,就是提醒人們要小心,在運動時,在傳導力時不要脫離了軌道。



慢慢地練熟了,慢慢地把內勁與外勁分清了,把軌道摸清楚了,就是入門級了。以後再練拳就要“既用意也要用力”了。


我們講過,功夫有兩個方面,一是功夫的體力方面,二是功夫的功力方面,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內勁的一面。 “用意不用力”是找內勁,練內勁,學內勁。一旦找到內勁,就必須在內勁的軌道上用力,在內勁的軌道上增長體力。


所對於練太極拳的人來說,“用意不用力”是入門級,而“既用意又用力”則上提高級。太極拳史上郝為真是赫赫有名的,人們也知道他每天用大鐵管子作為扎槍練功。用大鐵管顯然沒有力氣是不行的,而每天用鐵管練拳不長體力也是不可能的。然而郝為真自己在論述練拳的概念時卻是在講輕。聽他講的人一定要分清楚他是在講入門還是在講提高。結合我們在上面的分析,太極拳的練家一定要明白,“用意不用力”僅僅是早期入門時的階段,入了門之後一定要用力,否則你的功夫不紮實。


文章來源: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bbsid=2060&tid=3437403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陳式太極拳56式競賽套路 -  拳譜

  爲了適應國際、國內武術交流比賽的需要,1989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織了「陳、楊、吳、孫」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編寫小組,成員有:張文廣(北京體育學院武術教授)、張山(中國武術協會祕書長、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訓練競賽部主任)、門惠豐(北京體育大學武術教授)、李秉慈(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闞桂香(北京體育大學武術教授)、計月娥(原江蘇省武術隊運動員)。另外組織了技術審核組進行審核,成員有:蔡龍雲、李天驥、張繼修、楊振鐸、孫劍雲、周元龍、夏柏華、吳彬、邵善康、李德印、馮志強、陳小旺、張永安、曾乃梁、李承祥、馮如龍。根據傳統性、科學性、競賽性的原則,四個太極拳競賽套路編寫後,由中國武術研究院審定公布。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之一,闞桂香(田秀臣弟子)是主創人之一。   創編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目的,是實現陳式太極拳規範化、定量化和標準化,使之適應表演和競賽的需要,便於規範和掌握評定標準。整個套路有56動作組成,套路演練時間限制在5分鐘以內,符合太極拳競賽的規定和要求。   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結構,是以陳式二路新架炮捶爲主,吸收陳式太極拳一路一些代表性、有特色的動作組合創編而成的。形成舒展圓活,松活彈抖、氣勢奔放的風格特點。    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規範、結構嚴謹、內容充實、風格突出、布局合理,同時又增加了技術難度和左右動作的平衡,能夠全面均衡的鍛鍊身體。同時由於其動作數量、組別、時間等均符合競賽規則的要求,因而適用於國內外各種比賽表演活動。  拳譜 第一組 1.起勢  (分腳開立) 2.右金剛搗碓  (1.轉腰擺手 2.轉身右平捋 3.擦步推掌 4.躬腿前棚 5.虛步撩掌 6.震腳砸拳) 3.攬扎衣  (1.轉腰托拳 2.轉腰分掌 3.提腳擦步合臂 4.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閉  (1.轉腕旋掌 2.下捋前擠 3.左刁右托 4.虛步按掌) 5.左單鞭  (1.左推右提 2.提腳擦步 3.轉腰托掌 4.馬步立掌) 6.搬攔捶  (1.轉腰擺拳 2.馬步橫打 3.轉腰翻拳 4.馬步橫擊) 7.護心捶  (1.轉腰塞拳 2.跳轉龍擺 3.馬步棚打) 8.白鶴亮翅  (1.擦步插掌 2.虛步分掌) 9.斜行拗步  (1.轉腰繞臂 2.踏腳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馬步展臂) 10.提收  (1.扣腳合手 2.收

何謂拗步及順步

  在太極拳動作中,如果下肢的前腳,是配合上肢的另一側手部動作為主要用途,這就稱為拗步。如“斜行拗步”,步型為左弓步,而右手向前推按為上肢的主要動作,左腳與右手相反側配合,對這個式子來說,這個弓步就是拗步。 如果一個式子,上肢與下肢的主要動作都在同一側,該步型就稱為順步。如“右野馬分鬃”,右腿弓步,配合右臂向前伸展作右分靠勢,同一右側的上、下肢體構成了該“野馬分鬃”式子的動作,這個弓步就是順步。 陳鑫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對“斜行拗步”有以下的描述: 斜行者  …左二步,右一步,連三步,斜而行也 拗步者  …左足西南,右足東北,右手西北,左手東南,手與足扭一勢,左右手足不同方… 陳鑫這裏非常具體的表明手、腳之方位,尤其重點說出手、足扭一勢,左右手與左右足是落在不同方向,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拗步必然會造成扭腰跨,或者可以理解成,跨與肩的方向剛好扭成十字交叉。

陳式太極拳四十八式 – 拳譜

  這套48式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馮志強大師所編,後來他創立了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這套拳亦有稱為混元48式。 (第一段) 1、預備起勢 2、金剛搗碓 3、懶扎衣 4、六封四閉 5、單鞭 6、白鶴亮翅 7、斜行拗步 8、提收 9、前鏜拗步 10、掩手肱捶 (第二段) 11、披身捶 12、背折靠 13、青龍出水 14、雙推手 15、三換掌 16、肘底捶 17、倒捲肱 18、退步壓肘 19、中盤 20、閃通背 (第三段) 21、擊地捶 22、翻身二起腳 23、獸頭式 24、旋風腳 25、右蹬腳 26、小擒打 27、抱頭推山 28、前後招 29、雙震腳 30、玉女穿梭 31、穿心肘 (第四段) 32、擺腳跌叉 33、金雞獨立 34、十字擺蓮 35、指襠捶 36、野馬分鬃 37、雲手 38、高探馬 (第五段) 39、左右擦腳 40、左蹬腳 41、連珠炮 42、白猿獻果 43、雀地龍 44、上步七星 45、退步跨虎 46、煞腰壓肘 47、當頭炮 48、收式 馮志強 陳式太極拳精練四十八式 馮志強 陳式太極拳精練四十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