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轉載】洪洞通背拳:失傳的太極長拳,兼論太極拳研究的一個可能路徑

 作者:楊祥全

來源:《搏擊.武術科學》2013年第04期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2010年,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專家經研究後盛讚太極拳幾乎沒有任何缺點、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一項完美無缺的健身運動,或考慮在全國大範圍推廣,有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在練習太極拳,為此,有人甚至認為太極拳有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趨勢”。

太極拳的初創者陳王廷共創編了一至五路十二勢,炮捶和長拳十個套路,五傳至陳長興、陳有本時,陳家溝開始由博返約,將十三勢一至五路合為陳式太極拳一路,炮捶成為陳式太極拳二路,而長拳則已很少人練習,並終成“廣陵散”,其是可惜,上個世紀80年代“武術挖掘整理”時,在山西省洪洞縣發現的傳統武術流派“洪洞通背拳”,為我們尋找失傳的太極長拳提供了可能。該拳法的最早傳承人是郭永福,其演練風格強調“纏法”。通過對比洪洞通背拳的《拳經總論》和陳式太極拳的《拳經總歌》以及兩拳的“拳譜”本文發現兩者間存有高度的相似性。另外考慮到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極有可能就是陳家溝與陳長興、陳有本同輩的陳有孚,據此本文斷定洪洞通背拳就是失傳已久的太極長拳,


1 “長拳”的由來及其基本意蘊

依據現有文獻來看,長拳之名較早與宋太祖相連,是為太祖長拳,這在明代唐順之的《武編》、何良臣的《陣記》以及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均有記載:

太祖長拳,多用腿(武編·拳)。

太祖長拳,山東專習,江南亦多習之(武編·拳)。

宋太祖之三十六勢長拳(陣記·技用)。

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

明末清初,陳王廷在“戚繼光32勢拳法”直接影響和太祖長拳的間接影響下創編了“陳式太極拳”體系,其徒手套路共七套,“太極長拳”正是其中之一。

“長拳”與“短拳”相對,清人王宗岳在《太極拳釋名》時認為:“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民國時期,候敬輿、吳志清與異軍認為:“編拳譜與作文同。文章必有起承轉合,始成篇法,又必集字以成句,集句以成章,國術亦然,如大小洪拳查拳、六合、太極等,均係成套成路之拳,似文章之整篇;又如彈腿、形意等,似文章集字集句之意義。所以長拳煉章法,短拳習應用。而且長拳每依局勢行拳,假設四方八面,儼若有敵襲擊窺隙之勢,據情演成一套之拳路,以應四方八面之敵,亦即文法中之起承轉合即武術之進退攻守也”、“長拳開始由何方起,仍歸何方止;又須各方無漏遺之處,方稱整套武術”。而“短拳之意義,為單練一種手眼身法步,左右習練成聯珠貫串而為應用之手法,所謂短拳是也”。

"大抵拳、棍、刀、槍、叉、鈀、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正是由幹拳法“活動身手”的這種特殊功能,戚繼光提出了“其拳也,為武藝之源”的觀點。 “洪洞通背拳”和“太極長拳”均有108個勢子,是“成套成路之拳”,且各勢不同,演練起來不但能“活動手足,慣勤肢體”,而且確實如王宗岳所言“滔滔不絕”,如候敬輿、吳志清、異軍等所言“各方無漏遺之處”,“以應四方八面之敵”,而這正是古代“長拳”的典型特徵,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被納入體管範疇,為競賽和成術普及,發展的需要,國家體委組織部分專家在香拳、華拳少林拳等北方傳統武術流派的基礎上創編了新的“長拳”系列套路(長拳、刀、槍、劍、棍),目隨後形成了以長拳、南拳、太極拳為主要內容的競賽體系。這裡的“長拳”雖借鑒了原來的名稱,但基本意蘊已大相徑庭,是為現代長拳。


2 洪洞通背拳與陳式太極拳皆尚“纏”法

洪洞通背拳又名“通背拳”、“通背纏拳”、“無極通背纏拳”、“忠義救囯拳”。該拳高度注重“纏法”,其代表性歌訣有如下五則:

其一

纏纏繞繞是正宗,側側錯錯根本身。

虛虛實實疑兵計,真真假假迷魂陣。

其二

重如泰山輕如雲,臂動剛柔纏屈伯,

眼閃光電爍威威,聲發疾雷驚敵魂。

其三

運動纏繞成技巧,玄妙通背技勢矯。

力勢袖氣匯集奇,爐火純青颯爽豪。

其四

手纏步機跟蘊神,綱紀法正身運化。

玲瓏纏繞巧妙儲,步隨機勢玄激發。

其五

手臂鬆活好纏繞,勁力借勢發嬌俏,

扶裹環提常得勢,小捋回擾也靈巧。

田野調查發現,山西洪洞縣內流傳有許多關於洪洞通背拳“纏法”方面的歌謠,如“通背拳圈套圈,象娘紡織纏線線,纏來纏去變蛋蛋,小圈變大圈,大圈套小圈,平圓立圓有鈄圓,娘纏線兒練拳,紡娘學會通背拳,纏來纏去九連環,勤練圓滑更自然”等。這些拳謠生動形像地描述了洪洞通背拳“纏”的動作技術特點。

陳式太極拳亦重“纏”法。陳鑫在《太極拳纏絲精論》中說“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又說“不明此,便不明此拳”。為進一步強調纏法的重要性,陳鑫專門作有《太極拳纏絲法詩》四首:

其一

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

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其二

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

其三

2

一陣清來一陣迷,連環闔闢賴撕提。

理經三味方見亮,靈境一片是玻璃。

其四

理境原無盡,端由結蟻誠,

三年不窺圓,壹志並神凝。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明。

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

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

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有時引入勝,工欲罷不能。

時習加鼉勉,日上自蒸蒸

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太空。

洪洞通背拳與陳式太極拳均突出一個“纏”字,洪洞通背拳之“纏”法與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練習方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表明二者在技法、技理上存有某種內在的聯繫。也許正因為此,1983年,洪洞通背拳傳人陳國鎖由巴西返鄉後多次提議將之改稱為“通背纏拳”,並認為:“通背纏拳,實際上與太極拳界所說的'長拳'是一回事。'長拳'應該是'纏拳'才對”。


需要注意的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曾出現了關於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的激烈爭鳴與探討。這次探討緣起於顧留罄將纏絲勁的練法運用到簡化太極拳中。這種做法一出,立刻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當時太極拳界的大家徐致一、趙任情、李經悟洪鈞生、羅基宏等均參與到這場爭鳴與探討中。其觀點大致可分為反對(徐致一、趙任情和李經悟)、支持(洪鈞生、羅基宏)和無所謂(陳照不)三種意見。但不管結論如何,經過爭論,具有陳式太極拳獨特風格特點的纏絲勁理論得到了習練者進一步的認同與強化。

3 洪洞通背拳的《拳經總論》、拳譜與陳式太極拳的《拳經總歌》、拳譜高度一致

如果說洪洞通背拳和陳式太極拳均強調纏法表明兩個拳種之間有可能有關聯的話,那麼兩者間拳論和拳譜的高度一致則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兩者間的親緣關係

(1)洪洞通背拳《拳經總論》與陳式太極拳《拳經總歌》的高度一致無論是洪洞通背拳的《拳經總論》還是陳式太極拳的《拳經總歌》都是拳種中的理論精華,它們對臨機對壘的實戰戰術、技巧方法等該門派的“核心技術”、“核心戰略”進行了精闢的闡釋和說明,因而在各自的拳和中佔據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洪洞通背拳的《拳經總論》與陳式太極拳的《拳經總歌》除個別字不同外,體現出了驚人的相似性,兩篇文獻如同出自一人之手,這不得不使我們對兩拳種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洪洞通背拳與陳式太極拳拳譜的高度一致

洪洞通背拳以九排子為“母拳”,該“母拳”共有108勢。而太極長拳亦有108勢,且兩個套路的拳譜竟然與前面所分析的《拳經總論》和《拳經總歌》一樣,亦驚人的相似。


3.1 洪洞通背拳一百單八勢拳譜

目前,所能見到且較為普遍的洪洞通背拳“九排子”拳譜見於樊一魁在1936年出版的《忠義拳圖合編》中,

其譜如下:

懶插衣立勢高強。丟下腿出步單陽,十星拳手足相顧,探馬勢太祖高傳。當頭炮勢衝人怕。中單鞭誰敢當先,跨虎勢那移法腳,拗步勢手足和便,壽挑勢如牌抵進。拋架子當頭按下。孤身炮翻花舞袖拗鸞肘。左右紅拳。玉女穿梭倒騎龍,連珠炮打的是猛將雄兵。猿猴看果誰敢偷,鐵攢將軍也要走。高四平。仍封腳跺子。小紅拳火焰攢心。斬手炮。鳳鸞藏肘。窩裡炮打一個井欄勢、直入勢。庇身拳轉身吊打。指襠勢。前鐮踢膝,金雞獨立。朝陽起鼓。護心拳專降快腿。拈肘勢逼退英雄,嚇一聲小禽(擒)拿休走。拿鷹捉兔硬開弓。下紮勢閃驚巧取。倒扎勢誰人敢攻。朝陽手便身防腿。一條鞭打進不忙。懸腳勢誘彼輕進。騎馬勢衝來敢當,一霎步往裡就,抹眉紅蓋世無雙。下海擒龍。上山伏虎,野馬分鬃張飛擂鼓,燕翅勢穿莊一腿。避來腳入步連心。雀地龍按下。朝天蹬立起,雞子解胸,白鵝亮翅。黑虎攔路。胡僧托缽。燕子銜泥。二龍吸珠。賽過神槍,丘列手左扳右堂,鬼蹴腳捕前掃後,霸王舉鼎,韓信埋伏,左山勢右山勢,前衝後衝,觀音獻掌。童子拜佛。翻身過海。回回指路。敬德跳澗,單鞭救主,青龍舞爪。餓馬提鈴。六逢四避。金剛搗碓。下四平,秦幹拔劍,存孝打虎,鍾馗伏劍,佛頂珠。反當莊(樁)。望門攢。下壓勢。上一步封閉提拿,推山二掌,羅漢降龍,右轉紅拳左跨馬,左轉紅拳右跨馬,左搭袖,右搭袖,回頭摟膝拗步插一掌。轉身三請客。按手紅拳雙架梁,轉身紅拳,單鳳朝陽,回頭高四平,金雞曬膀,托天叉,左搭眉,右搭眉,天王降妖。上一步鐵翻桿,下一步子胥拖鞭,蒼龍擺尾,雙拍手仙人摘乳,回頭一炮拗鸞肘,躲子二紅。仙人捧盤,夜叉探海。劉海捕蟾。烈女捧金盒。智法送書。回頭閃通背窩裡炮。掩手紅拳。回頭五子轉換,鬃邊斜插兩枝花,急回頭雙龍抹馬,上一步智遠看瓜,往前去獅子抱繡球,展手一腳踢煞。回頭二換出不差,只轉兩拳護膝。當場按下滿天星,誰敢與吾比並。


3.2 陳式太極拳長拳譜

唐豪先生是近代中國武術史學的奠基人,他長期致力於太極拳的研究,在其《行健齋隨筆》中,他記述了得自陳家溝陳省三的陳式太極拳《長拳譜》如下:

懶扎衣立勢高強。丟下腿出步單鞭。七星拳手足相顧,探馬拳太祖傳留,當頭炮勢衝人怕。中單鞭誰敢當先,跨虎勢那移發腳,拗步勢手腳和便。獸頭勢如牌挨進。拋架子短當休延,孤身炮下帶著翻花舞袖。拗查肘上連著左右紅拳。玉女攢梭,倒騎龍,連珠炮打的是猛將雄兵,猿猴看果誰敢偷,鐵樣將軍也難走,高匹平乃封腳套子。小神拳使火焰攢心。斬手炮打一個順鸞藏肘。窩裡炮打一個井攔直入。庇身拳吊打指襠勢。臁揭膝。金雞獨立。朝陽起鼓。護心拳專降陝腿。拈肘勢逼退英雄。喝一聲小擒休走。拿鷹捉兔硬開弓。下插勢閃驚巧取,倒插勢誰人敢攻。朝陽手遍身防腿。一條鞭打進不忙,懸腳勢誘彼輕進,騎馬勢衝來敢當。一霎步往裡就蹉。抹眉紅蓋世無雙。下海擒龍,上山伏虎,野馬分鬢,張飛擂鼓。雁翅勢穿莊一腿,劈來腳入步連心,雀地龍按下,朝天蹬立起,雞子解胸,白鵝晾翅。裡慮攔路,胡僧托缽,燕子銜泥。一龍戲珠寒過神槍。邱劉勢左搬右掌,鬼蹴腳補前掃轉上紅拳,霸王舉鼎,韓信埋伏。左山右山,前衝後衝。觀音獻堂,童子拜佛,翻身過海,回回指路。敬德跳澗。單鞭救主,青龍獻爪,餓馬提玲,六封四閉金剛搗碓.

下四平奉王拔劍,存孝打虎,鍾馗服劍,佛傷珠,反堂莊,望門簪,演手紅拳,下壓手上一步封閉捉拿,往後一收,推山二掌。羅漢降龍。右轉身紅拳。右跨馬右搭袖。左搭袖回頭摟膝拗步,扎一步轉身三請客。掩手紅拳,單鳳朝陽,回頭高四平,金雞曬膀,托天叉,左搭肩,右搭肩,天王降妖,上一步鐵幡桿,下一步子胥拖鞭。上一步蒼龍擺尾,雙怕手。仙摘乳,回頭一炮。拗鸞肘,跺子二紅。仙人捧盒。夜叉探海。劉海捕蟾,玉女捧金盒,丟手,收手,刺堂,搬手,推手,直符送書,回頭閃通背,打一窩裡炮。演手紅拳,回頭左右插腳。五子轉還。疊邊斜插兩枝花。收回去雙龍探馬。窩裡一炮誰敢當。上一步邀手不叉。摟手一拳。推倒收回。交手可誇。招上顧下最無住。偷腳一腳跳殺。急三捶打如風快。急回頭智遠看瓜。往前收獅子抱球。展手一腳踢殺,回頭二換也不差,直攢兩拳。轉身護膝勢。當場接定,收回看肘並看花,誰敢當我大捉。立下上一步。蛟龍出水後。一打反上情莊,急三捶往前擁打,開弓射虎誰不怕。收回來馬前斬草。上-挑又代紅少。刺回接定滿天星,誰與我比並高下。

如果說洪洞通背拳《拳經總論》與陳式太極拳《拳經總歌》的大同小異開始引導我們思考兩拳種之間關係的話,那麼洪洞通背拳“九排子”拳譜和陳式太極拳長拳譜的大同小異,則使我們不得不懷疑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拳種。


4 洪洞通背拳祖師郭永福與陳家溝陳氏家族關係非同一般

洪洞通背拳的第一代祖師是郭永福,此人與河南溫縣的陳式太極拳有沒有關係呢?通過田野調查,我們發現,洪洞通背拳的首傳者郭永福極有可能就是陳家溝陳氏後裔陳有孚。在山西洪洞流傳有這樣一個日述故事,郭永福,清彭降年間人,祖籍山西洪洞,其為人忠厚大萬,武藝高強,見義勇為,樂打不平,曾在河南溫縣當保鏢,因打死一個搶奪民女的惡霸,遂隱姓埋名,棄鄉逃避於山西平陽府,被苗屯村吉書升收留,並在村中教習武藝。數年後,郭永福又出游到原籍洪洞縣,在蘇堡鎮蘇保村的天官府授藝,天官府的主人是乾隆朝的吏部侍郎劉秉恬,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776年-1779年),劉秉恬因母逝回洪洞蘇堡鎮守孝。偶然的一個機會,他見到了武藝高強的郭永福,並將之聘為府內武術教師。據洪洞通背拳門內人口述,約在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劉秉恬回朝受皇帝召見時,特向乾隆皇帝匯報了郭永福的神奇武功。乾降聽了劉秉恬的講述,答應了劉秉恬的請求,御封洪洞通背拳為“神拳”。此後,從郭永福學者日眾,而尤以洪洞縣賀家莊賀懷璧(天官府長工)和洪洞縣韓家莊張秀德(天官府賬房先生)兩人最為著名。

河南溫縣亦有類似的口述故事,只不過他們認為郭永福就是陳家溝的陳氏後裔陳有孚。他因在家鄉命案在身,而外跳避難到洪洞具,並從母姓改名為郭永福。

省陳氏家譜可知陳有孚為陳家溝陳氏家族第十四世孫,與陳長興,陳有木是同一輩的人,同生活在清乾降年間,這十分符合郭永福在山西洪洞縣蘇堡鎮蘇堡村教拳的時間段。在陳氏家譜中,陳有孚旁注有“拳手可師”的字樣,另洪洞縣亦有將“郭永福”記為“郭有福”者,這些均可作為陳有孚就是郭永福的旁證。

從山西洪洞和河南溫縣兩地的口述傳說中我們可大致得出這樣的結論:陳家溝陳有季在當地犯下命案後,隱姓埋名為郭永福逃難回到祖籍洪洞具。為進一步尋求安全的考慮,他寄身天官府教拳度日為生,而乾降御封其拳術為“神拳”後,更是為其撐起了一把大的保護傘。

從以上推斷來看,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與陳氏十四世孫陳有孚為同一人是極有可能的。 1984年,為探究郭永福與陳有孚的關係,洪洞通背拳傳人陳國鎖訪問陳家溝後認為:“如果這個郭永福不是陳有孚的話,在當時陳家傳拳十分保守的情況下,郭永福如何能得到如此體系完整,結構完善、技術深邃全面,文化宏厚、結構嚴謹的傳授呢?如果郭永福不是陳有孚的話,能得到如此這般的神秘傳授,這在當時顯然,或者說絕對不可能。”基於此,陳國鎖亦認為“郭永福即是陳有孚”。


如果郭永福就是陳有孚的話,那麼洪洞通背拳就是陳家溝失傳的太極長拳的說法也就順理成音了。當然,該觀點並非本人第一次提出,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顧留馨在《簡化太極拳》(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書中就有類似的認識,他說:“長拳108式於乾隆年間由河南鏢師郭永福傳人山西洪洞縣賀家莊……雖已改名為通背拳,實為陳王庭所創在陳家溝失傳之長拳一百八勢。”舊本文之所以重新提出這個問題是基於人們對此觀點

還抱有懷疑的態度,認為“洪洞通背拳和陳式太極拳是否一脈相承,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究”。而本文寫作的主要目的則是在進一步完善“洪洞通背拳就是失傳的大極長拳”這一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視,進而為傳承、研究太極拳打下良好的基礎。

陳有學在山西流傳下來的洪洞通背差為我們全面,系統地了解陳幹狂所創編的對學體系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認為陳有孚傳拳之功可與陳王廷創拳之舉相媲美。鑑於洪洞通背拳與太極拳的特殊關係,1975年,為進一步完善陳家溝的太極武學,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承人陳立清先後兩次到太原和洪洞向許方慶學習洪洞通背拳。進入新世紀以來,洪洞通背拳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重視。 2005年,臨汾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月喜和洪洞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晉廷瑞的支持下,山西作家影視藝術製作有限公司拍攝完成十二集電視教學片《洪洞通背拳》,正式對外推廣該拳種;2008年12月,洪洞通背拳成功入選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5三,洪洞通背拳走進中央電視台武林大會檔目,在“還原真實武林,傳承功夫精髓”的平台上進行了自我展示,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2011年,洪洞通背拳又名列第三批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行列。由此,洪洞通背拳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5太極拳研究應高度關注太祖長拳、洪洞通背拳、戚繼光32勢拳法、內家拳等關聯拳種

武術拳種、套路“是武術先哲主觀心靈的客觀形式,是他們觀察自然、體悟武術的結晶,是武術作者精神活動的客觀化,是作者對他(她)領悟到的武術意義的格式化”,武術自身的變化、武術套路結構、演練風格同武術文字,武術文物,武術門述材料和武術民風民俗一樣飽含有武術的諸多信息。為此,2006年我提出了武術技藝也是一種研究材料的觀點,並將自身體悟法上升到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待。具體到太極拳技術研究,我認為除高度重視“失傳的大極長拳”一洪洞通背拳的技術動作外,還應當高度重視太祖長拳等相關拳種的技術動作。

大祖長羞以趙匡胤為“精袖偶像”,在明代該差種就言聞名遐邇,明代著名武術家程宗猷在其《少林棍法單宗》中認為:“楊家槍、太祖長拳、綿張短打、孫家陰手棍、少林兼槍帶棒乃五家正傳,苟能習練精熟,以其心印,餘可敝帚棄之矣”;產生於明末清初的螳螂拳在其《十八家拳祖姓名》有“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背為母”的說法。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圇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只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戚繼光認為這些“拳家”“雖各有所長”,但亦“不討偏乾一隅”,於是,他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的態度為我們留下了“為武藝之源”的“戚繼光32勢拳法”。

戚繼光32勢拳法主要來源於如下兩個方面:

(1)戚繼光以前就已聞名的拳法4家;宋太祖二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圇拳。

(2)戚繼光當時知名的拳法12家: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呂紅八下、綿張短打、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巴子拳

陳王廷在創編太極拳時,“採取戚繼光《拳經》二十九個勢編入長拳,採取十三個勢編入十三勢,採取戚繼光《拳經》的理論和歌訣編入《拳經總歌》和《長拳譜》。”可惜的是,目前戚繼光所羅列16家拳法的具體內容已多不可知。考慮到太祖長拳在明代武術界的地位並結合作者所習學的太祖長拳技法,本文認為:戚繼光32勢拳法主要取材於太祖長拳。這種認識我們可通過如下兩端得以旁證:

首先,民國時期人們的認識

(1)1918年出版的《拳經》,其中所載的“太祖長拳”三十二勢圖,與戚繼光《拳經》同。

(2)有人認為陳家溝長拳中的二十九個勢子採自太祖長拳。

實際上,如上兩種情形都是不對的。唐豪在《太極拳的發展及其源流》中曾對此有過評說,他認為:“1918年出版的《拳經》,其中所載的'太祖長拳'三十二勢圖,實際上就是戚繼光《拳經》。過去有人主張陳家溝長拳中的二十九個勢採自太祖長拳,這是搞錯了的,我們至今不曾發現過《太祖長拳譜》還有流傳,無從對比。”

其次,陳式太極拳裡的太祖長拳痕跡

太祖長拳,又名三十二勢長拳,長拳、宋太祖拳,太祖拳趙家拳趙門太祖門,有的地方(如山東鄆城)認為紅拳,洪拳與太祖長拳沒有什麼兩樣,兩者名異而實同。另外,有人認為炮捶(又稱趙門砲拳)亦與趙匡胤有關。

據記載,陳王廷所創編的“陳式太極拳體系”共7個徒手套路,其中1-5套為十三勢、第六套為炮捶、第七套為長拳,單從名稱上來看,“陳式太極拳技術體系”中的“長拳”、“炮捶”均與太祖長拳有關。此外,特別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陳式太極拳”的第三套又名“大四套捶”,而第四套又名“紅拳”,此拳譜更是與趙匡胤有極大的關係:

太祖立勢高強,丟下斜行鬼也忙。上十堂打金雞獨立,刀對校死在當場。懶扎衣往裡就採,護心拳蓋世無雙。喝一聲小擒休走,一條鞭打進不忙。滾替腳眼前遮過,抓面腳死在胸膛。上三路,打黃鷹拿膝。下三路,抓神沙使在臉上。即便抬腿,轉隨腰還,二龍戲珠,賽過神槍。跟子就起,忙把頭藏。雀地龍按下急三錘,打進著忙。上一步,打蛟龍出水。下一步,打正應情莊,騎馬勢,轉步吊打。虎抱頭,去時難防。要知

此拳出何處,名為太祖下南唐

"只有將自己的視野擴大時,才有可能看清其直面目……欲求意義之確定,也必須擴大存在境域與闡釋語境的層次”。唐最所提的《太祖長拳譜》至今還沒有發現,但慶幸的是,太祖長拳還在中國各地流傳。另外,考慮到以戚繼光32勢拳法為基礎創編而成的戚家拳也在山東、北京等地傳承。為進一步看清太極拳的“真面目”、“欲求意義之確定”,按照闡釋學的理論“擴大視野”十分必要,為此本文建議太極拳的研究應當在“棄前人之所短,集諸家之所長,不尚意氣之爭,不存門戶之見”(孫祿堂語)嗍和“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戚繼光語)咖的基礎上“揚棄套數花假”以“識得勢法特性”(唐豪語),將太祖長拳、戚家拳(或戚繼光32勢拳法)、洪洞通背拳、內家拳等關聯拳種納入研究視線,我想這將有利於太極拳技術以及理論研究的新突破。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陳式太極拳56式競賽套路 -  拳譜

  爲了適應國際、國內武術交流比賽的需要,1989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織了「陳、楊、吳、孫」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編寫小組,成員有:張文廣(北京體育學院武術教授)、張山(中國武術協會祕書長、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訓練競賽部主任)、門惠豐(北京體育大學武術教授)、李秉慈(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闞桂香(北京體育大學武術教授)、計月娥(原江蘇省武術隊運動員)。另外組織了技術審核組進行審核,成員有:蔡龍雲、李天驥、張繼修、楊振鐸、孫劍雲、周元龍、夏柏華、吳彬、邵善康、李德印、馮志強、陳小旺、張永安、曾乃梁、李承祥、馮如龍。根據傳統性、科學性、競賽性的原則,四個太極拳競賽套路編寫後,由中國武術研究院審定公布。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之一,闞桂香(田秀臣弟子)是主創人之一。   創編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目的,是實現陳式太極拳規範化、定量化和標準化,使之適應表演和競賽的需要,便於規範和掌握評定標準。整個套路有56動作組成,套路演練時間限制在5分鐘以內,符合太極拳競賽的規定和要求。   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結構,是以陳式二路新架炮捶爲主,吸收陳式太極拳一路一些代表性、有特色的動作組合創編而成的。形成舒展圓活,松活彈抖、氣勢奔放的風格特點。    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規範、結構嚴謹、內容充實、風格突出、布局合理,同時又增加了技術難度和左右動作的平衡,能夠全面均衡的鍛鍊身體。同時由於其動作數量、組別、時間等均符合競賽規則的要求,因而適用於國內外各種比賽表演活動。  拳譜 第一組 1.起勢  (分腳開立) 2.右金剛搗碓  (1.轉腰擺手 2.轉身右平捋 3.擦步推掌 4.躬腿前棚 5.虛步撩掌 6.震腳砸拳) 3.攬扎衣  (1.轉腰托拳 2.轉腰分掌 3.提腳擦步合臂 4.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閉  (1.轉腕旋掌 2.下捋前擠 3.左刁右托 4.虛步按掌) 5.左單鞭  (1.左推右提 2.提腳擦步 3.轉腰托掌 4.馬步立掌) 6.搬攔捶  (1.轉腰擺拳 2.馬步橫打 3.轉腰翻拳 4.馬步橫擊) 7.護心捶  (1.轉腰塞拳 2.跳轉龍擺 3.馬步棚打) 8.白鶴亮翅  (1.擦步插掌 2.虛步分掌) 9.斜行拗步  (1.轉腰繞臂 2.踏腳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馬步展臂) 10.提收  (1.扣腳合手 2.收

何謂拗步及順步

  在太極拳動作中,如果下肢的前腳,是配合上肢的另一側手部動作為主要用途,這就稱為拗步。如“斜行拗步”,步型為左弓步,而右手向前推按為上肢的主要動作,左腳與右手相反側配合,對這個式子來說,這個弓步就是拗步。 如果一個式子,上肢與下肢的主要動作都在同一側,該步型就稱為順步。如“右野馬分鬃”,右腿弓步,配合右臂向前伸展作右分靠勢,同一右側的上、下肢體構成了該“野馬分鬃”式子的動作,這個弓步就是順步。 陳鑫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對“斜行拗步”有以下的描述: 斜行者  …左二步,右一步,連三步,斜而行也 拗步者  …左足西南,右足東北,右手西北,左手東南,手與足扭一勢,左右手足不同方… 陳鑫這裏非常具體的表明手、腳之方位,尤其重點說出手、足扭一勢,左右手與左右足是落在不同方向,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拗步必然會造成扭腰跨,或者可以理解成,跨與肩的方向剛好扭成十字交叉。

陳式太極拳四十八式 – 拳譜

  這套48式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馮志強大師所編,後來他創立了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這套拳亦有稱為混元48式。 (第一段) 1、預備起勢 2、金剛搗碓 3、懶扎衣 4、六封四閉 5、單鞭 6、白鶴亮翅 7、斜行拗步 8、提收 9、前鏜拗步 10、掩手肱捶 (第二段) 11、披身捶 12、背折靠 13、青龍出水 14、雙推手 15、三換掌 16、肘底捶 17、倒捲肱 18、退步壓肘 19、中盤 20、閃通背 (第三段) 21、擊地捶 22、翻身二起腳 23、獸頭式 24、旋風腳 25、右蹬腳 26、小擒打 27、抱頭推山 28、前後招 29、雙震腳 30、玉女穿梭 31、穿心肘 (第四段) 32、擺腳跌叉 33、金雞獨立 34、十字擺蓮 35、指襠捶 36、野馬分鬃 37、雲手 38、高探馬 (第五段) 39、左右擦腳 40、左蹬腳 41、連珠炮 42、白猿獻果 43、雀地龍 44、上步七星 45、退步跨虎 46、煞腰壓肘 47、當頭炮 48、收式 馮志強 陳式太極拳精練四十八式 馮志強 陳式太極拳精練四十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