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25 起發佈的文章

陳照奎手搞 - 太極拳各派的共同理論與鍛鍊要領

 太極拳各派的共同理論與鍛鍊要領 (陳照奎1961年6月10日) 01、心靜身正 以意運動 02、動作和順 輕靈圓活 03、開合虛實 呼吸自然 04、虛領頂勁 氣沉丹田 05、尾閭中正 不偏不倚 06、含胸拔背 沉肩垂肘 07、勁起腳跟 主宰於腰 08、通於脊背 形於手指 09、上下相通 內外相合 10、一動俱動 一靜俱靜 11、節節貫穿 周身一家 12、相連不斷 一氣呵成 13、蓄發相變 柔剛相濟 14、剛柔俱泯 一片神行

《陳氐太極拳圖說》中的 「學拳須知」

  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在「太極拳卷一」的開篇中,以極仔細的綱領提出「學拳須知」九點,將習武的根基之道前置,足見其對拳術傳承中「德禮為先」的重視。這九點須知並非直接講授招式技法,而是先為學拳者立下心性準則,其強調的便是「學拳之前,當懷謙遜恭敬之心」——這份謙遜,是對太極拳千年傳承脈絡的敬畏,是對授業恩師經驗智慧的尊重;這份恭敬,既是對拳術本身「以柔克剛、陰陽相濟」哲理的敬畏,亦是對自身習武初心的堅守,不存浮躁功利之念,方能沉下心體悟拳理精髓。 這理念,恰與傳統武術中「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在陳鑫看來,太極拳絕非單純的拳腳功夫,而是「術」與「道」的結合:「禮」是習武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如拜師之儀、習練時的姿態、與同儕切磋的分寸,皆在「禮」的範疇內;「德」則是更深層的心性修養,謙遜恭敬便是「德」的起點,若失卻這份心性,即便招式練得再嫻熟,也難觸達太極拳「修身養性、內外兼修」的本質,更遑論將拳術的精髓傳承下去。這種將「德禮」置於「技藝」之前的主張,不僅為學拳者劃定了入門的心境門檻,更奠定了陳氏太極拳「德術兼備」的傳承基調,讓拳術的學習從一開始便脫離了「蠻力之術」的局限,成為哲學涵養的人格、體悟周易哲學的人格魅力。 「太極拳卷一」 學拳須知 ⼀、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 ⼆、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事。不但⼿不可狂,即⾔亦不可狂。外⾯形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失於中。 三、學太極拳,不可滿,滿則招損。俗語雲:天外還有天。能謙則虛心受教,⼈誰不樂告之以善哉︖積眾善以為善,善斯⼤矣。 四、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肩下,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著⾃為⼀著,不能⾃始至終⼀氣貫通矣。不能—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五、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學拳⾃然容易。 六、學太極拳,學陰陽開合⽽已。吾身中⽩有本然之陰陽開合,非教者所能增損也。復其本然,教者即⽌(教者教以規矩,即⼤中至正之理)。 七、太極拳雖無⼤⽤處,然當今之世列強爭雄,若無武藝何以保存!惟取是書演⽽習之,於陸軍步伐⽌齊之法,不無⼩補。我國苟⼈⼈演習,或遇交⼿仗,敵雖強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國體之⼀道也。有心者,匆以芻蕘之⾔棄。 八、學太極拳,不可借以為盜竊搶奪之資。如...

陳氏太極拳要領 - 張志俊

  第一章  各家太極拳的特點 (1994年4月25日在鄭州對全國學生的講話,學生根據錄音整理的,錯字及口語較多,請原諒。) 一、 太極拳的源流 明末清初(300多年前),中國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是一位唯一未打過敗仗的將軍。他獨創了紀孝新書三十二式練兵法,訓練士兵作戰。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運用纏絲螺旋勁,採用戚繼光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拳法,結合易經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的經絡學說創編了陳氏太極拳。 古時候武術對練必須戴上護具才安全,很不方便。為了減少這種麻煩,陳王庭用柔化剛的技法創造了太極推手。陳王庭家住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家溝面對黃河,背靠清風嶺。那裡常發生戰爭,陳王庭為了對敵才創立太極拳。他造太極拳五路、砲拳一路、長拳一百零八式等。器械有單刀、大刀、梨花槍、白猿棍、單劍、雙劍、雙鐧、梢節棍、大桿等,最傑作的是推手法。推手法有單推、雙推、進一退一、進三退三、進五退五、挽花、花腳步(也叫亂採花)、大履及擒拿、散打法、摔法等。經過歷代努力,把五路太極拳編為一路和二路(炮捶)。陳有本、陳有衡創編了陳式小架,原有的老架為大架,同時成有兩派流傳。第十五代陳清平招贅到趙堡鎮,把小架的每一個動作的摺疊加他個圓圈,所以叫做加圈太極拳。 一九二七年,陳照丕(十八代)到北京授拳,一九二八年,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到北京設館授拳。陳發科子陳照奎(十八代)將陳氏太極拳傳遍全國。 二、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1、纏絲勁:分順纏、逆纏的基本纏絲和方位纏絲。方位纏絲有上下纏絲、大小纏絲、左右纏絲、里外纏絲、進退纏絲五對。 順纏有一個普通的規律,一般都是向心力。逆纏都是離心力。這種情況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順纏的過程中有時也有向心力,也有離心力。但是大部分是向心力。逆纏是透過外翻的外纏,順纏是逆纏到盡頭用手指折回來的勁是向心力。纏絲勁是透過以手領勁(順纏是不指領勁,逆纏是大指領勁),其它手指依次跟上的方法。以手領肘,以手肘帶肩。手指是最明顯的纏絲運動,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的配合,韌帶、肌肉、骨骼跟著走纏絲的運動。還有腰腎上下抽扯,也是纏絲運動,腿的內外開合也是纏絲運動。纏絲運動不光是手上的纏絲運動,而是全身的纏絲運動。也不光是外形的纏絲運動,而且是肌肉、骨骼、韌帶、內臟都一起進行的螺旋纏絲運動,這是外家拳所沒有的,也是其它太極拳要求不太嚴格的。在推手和擒拿中,當你走螺旋纏絲就能達到已順人被的效果,否則會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