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陳氐太極拳圖說》中的 「學拳須知」

 

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在「太極拳卷一」的開篇中,以極仔細的綱領提出「學拳須知」九點,將習武的根基之道前置,足見其對拳術傳承中「德禮為先」的重視。這九點須知並非直接講授招式技法,而是先為學拳者立下心性準則,其強調的便是「學拳之前,當懷謙遜恭敬之心」——這份謙遜,是對太極拳千年傳承脈絡的敬畏,是對授業恩師經驗智慧的尊重;這份恭敬,既是對拳術本身「以柔克剛、陰陽相濟」哲理的敬畏,亦是對自身習武初心的堅守,不存浮躁功利之念,方能沉下心體悟拳理精髓。


這理念,恰與傳統武術中「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在陳鑫看來,太極拳絕非單純的拳腳功夫,而是「術」與「道」的結合:「禮」是習武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如拜師之儀、習練時的姿態、與同儕切磋的分寸,皆在「禮」的範疇內;「德」則是更深層的心性修養,謙遜恭敬便是「德」的起點,若失卻這份心性,即便招式練得再嫻熟,也難觸達太極拳「修身養性、內外兼修」的本質,更遑論將拳術的精髓傳承下去。這種將「德禮」置於「技藝」之前的主張,不僅為學拳者劃定了入門的心境門檻,更奠定了陳氏太極拳「德術兼備」的傳承基調,讓拳術的學習從一開始便脫離了「蠻力之術」的局限,成為哲學涵養的人格、體悟周易哲學的人格魅力。



「太極拳卷一」 學拳須知


⼀、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


⼆、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事。不但⼿不可狂,即⾔亦不可狂。外⾯形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失於中。


三、學太極拳,不可滿,滿則招損。俗語雲:天外還有天。能謙則虛心受教,⼈誰不樂告之以善哉︖積眾善以為善,善斯⼤矣。


四、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肩下,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著⾃為⼀著,不能⾃始至終⼀氣貫通矣。不能—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五、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學拳⾃然容易。


六、學太極拳,學陰陽開合⽽已。吾身中⽩有本然之陰陽開合,非教者所能增損也。復其本然,教者即⽌(教者教以規矩,即⼤中至正之理)。


七、太極拳雖無⼤⽤處,然當今之世列強爭雄,若無武藝何以保存!惟取是書演⽽習之,於陸軍步伐⽌齊之法,不無⼩補。我國苟⼈⼈演習,或遇交⼿仗,敵雖強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國體之⼀道也。有心者,匆以芻蕘之⾔棄。


八、學太極拳,不可借以為盜竊搶奪之資。如借以,鬼神弗佑,⽽況⼈乎,天下孰能容搶奪,是天奪之魄之!


九、學太極拳,不可凌厲欺壓⼈。⼀凌厲欺壓即犯眾怒,罪之魁也。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陳式太極拳56式競賽套路 -  拳譜

  爲了適應國際、國內武術交流比賽的需要,1989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織了「陳、楊、吳、孫」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編寫小組,成員有:張文廣(北京體育學院武術教授)、張山(中國武術協會祕書長、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訓練競賽部主任)、門惠豐(北京體育大學武術教授)、李秉慈(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闞桂香(北京體育大學武術教授)、計月娥(原江蘇省武術隊運動員)。另外組織了技術審核組進行審核,成員有:蔡龍雲、李天驥、張繼修、楊振鐸、孫劍雲、周元龍、夏柏華、吳彬、邵善康、李德印、馮志強、陳小旺、張永安、曾乃梁、李承祥、馮如龍。根據傳統性、科學性、競賽性的原則,四個太極拳競賽套路編寫後,由中國武術研究院審定公布。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之一,闞桂香(田秀臣弟子)是主創人之一。   創編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目的,是實現陳式太極拳規範化、定量化和標準化,使之適應表演和競賽的需要,便於規範和掌握評定標準。整個套路有56動作組成,套路演練時間限制在5分鐘以內,符合太極拳競賽的規定和要求。   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結構,是以陳式二路新架炮捶爲主,吸收陳式太極拳一路一些代表性、有特色的動作組合創編而成的。形成舒展圓活,松活彈抖、氣勢奔放的風格特點。    56式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規範、結構嚴謹、內容充實、風格突出、布局合理,同時又增加了技術難度和左右動作的平衡,能夠全面均衡的鍛鍊身體。同時由於其動作數量、組別、時間等均符合競賽規則的要求,因而適用於國內外各種比賽表演活動。  拳譜 第一組 1.起勢  (分腳開立) 2.右金剛搗碓  (1.轉腰擺手 2.轉身右平捋 3.擦步推掌 4.躬腿前棚 5.虛步撩掌 6.震腳砸拳) 3.攬扎衣  (1.轉腰托拳 2.轉腰分掌 3.提腳擦步合臂 4.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閉  (1.轉腕旋掌 2.下捋前擠 3.左刁右托 4.虛步按掌) 5.左單鞭  (1.左推右提 2.提腳擦步 3.轉腰托掌 4.馬步立掌) 6.搬攔捶  (1.轉腰擺拳 2.馬步橫打 3.轉腰翻拳 4.馬步橫擊) 7.護心捶  (1.轉腰塞拳 2.跳轉龍擺 3.馬步棚打) 8.白鶴亮翅  (1.擦步插掌 2.虛步分掌) 9.斜行拗步  (...

何謂拗步及順步

  在太極拳動作中,如果下肢的前腳,是配合上肢的另一側手部動作為主要用途,這就稱為拗步。如“斜行拗步”,步型為左弓步,而右手向前推按為上肢的主要動作,左腳與右手相反側配合,對這個式子來說,這個弓步就是拗步。 如果一個式子,上肢與下肢的主要動作都在同一側,該步型就稱為順步。如“右野馬分鬃”,右腿弓步,配合右臂向前伸展作右分靠勢,同一右側的上、下肢體構成了該“野馬分鬃”式子的動作,這個弓步就是順步。 陳鑫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對“斜行拗步”有以下的描述: 斜行者  …左二步,右一步,連三步,斜而行也 拗步者  …左足西南,右足東北,右手西北,左手東南,手與足扭一勢,左右手足不同方… 陳鑫這裏非常具體的表明手、腳之方位,尤其重點說出手、足扭一勢,左右手與左右足是落在不同方向,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拗步必然會造成扭腰跨,或者可以理解成,跨與肩的方向剛好扭成十字交叉。

陳式太極拳四十八式 – 拳譜

  這套48式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馮志強大師所編,後來他創立了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這套拳亦有稱為混元48式。 (第一段) 1、預備起勢 2、金剛搗碓 3、懶扎衣 4、六封四閉 5、單鞭 6、白鶴亮翅 7、斜行拗步 8、提收 9、前鏜拗步 10、掩手肱捶 (第二段) 11、披身捶 12、背折靠 13、青龍出水 14、雙推手 15、三換掌 16、肘底捶 17、倒捲肱 18、退步壓肘 19、中盤 20、閃通背 (第三段) 21、擊地捶 22、翻身二起腳 23、獸頭式 24、旋風腳 25、右蹬腳 26、小擒打 27、抱頭推山 28、前後招 29、雙震腳 30、玉女穿梭 31、穿心肘 (第四段) 32、擺腳跌叉 33、金雞獨立 34、十字擺蓮 35、指襠捶 36、野馬分鬃 37、雲手 38、高探馬 (第五段) 39、左右擦腳 40、左蹬腳 41、連珠炮 42、白猿獻果 43、雀地龍 44、上步七星 45、退步跨虎 46、煞腰壓肘 47、當頭炮 48、收式 馮志強 陳式太極拳精練四十八式 馮志強 陳式太極拳精練四十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