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年幼起,就酷愛祖傳太極拳。及長,先後曾受父祖輩近代諸名手程度不同的啟迪和教誨。由於個人笨而懶,抗日戰爭期間顛沛流離於隴西諸省,對斯術未能從深探討。但是,1963年在克忠族叔處恭讀陳鑫老先生手書本《三三六拳譜》的情景,終生難以忘懷。其譜乃秘室藏本,真諦真詮,言簡意賅,理法精詳,完全符合陰陽開合自然造化的道理,確為太極拳實踐結合理論的一部罕世珍品。惟該譜已毀於戰亂期間,不復可見。為了這一寶貴遺產不被湮沒和訛傳,謹就記憶所及,予以筆錄。屏息凝思,力求真確,以報國家對此事業的重視和關注,並饗廣大武術愛好者。其中錯訛或所不免,尚望高明者賜教,補正其不足。
一、《三三六拳譜》的傳聞
1962年,前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姜容樵先生在滬雙目失明口述編著《八卦掌》時,曾與族叔照丕來信,詢問《三三拳譜》。 1963年,照奎族叔也曾由滬函詢《三三拳譜》。沈家楨、顧留馨二君1963年合編的《陳氏太極拳》,顧留馨1982年編著的《太極拳術》,都提到《三三拳譜》,並且還說:“《三三拳譜》則以太極拳理法修訂形意拳譜者,唐豪於椿元處曾翻閱其書,僅許抄存目錄,其所修訂者約形意拳原譜十之三雲。椿元於1949年去世,遺稿不知藏於何人之手。後雖有人訪求陳鑫遺稿,迄今無所得,或說毀於抗戰期間。”
為了落實《三三拳譜》的底細,我曾詢問得到陳鑫老先生真傳的克忠族叔,他聽後,很嚴肅地說:“我只知道有《三三六》,沒聽說過什麼《三三》。”接著,又慢騰騰地說:“《三三六》原有兩個抄本。一為五老(陳鑫老先生從兄弟排行五)親手書寫,一為椿元叔抄寫……”停了一回又說:“五老病危時,將其原本……給我”。他淚濕了眼圈,接著說:“給我時候,將我叫到他的床前,老人家在枕頭下取出來,流著淚發著喘,一字一句叮嚀我:‘可傳……傳,不能……亂傳,亂傳……有罪,不能傳……燒!’說罷五老給了我,他老淚直流,呼吸緊張地躺在床上……。”克忠叔說到這裡,激動得說不下去了。我給他遞了一條濕毛巾讓他擦了擦淚臉,又給他倒了一杯開水,歇了幾分鐘,氣氛冷靜了一下,我才又問椿元老抄本的下落,和《三三拳譜》是如何說起?他說:“你椿元爺的抄本下落,到現在我還不知道流落到何人之手。唐豪當初來時,我不斷跟著招呼,當時拍攝祠堂、老墳、碑樓、街道以及奏廷老、仲甡老的遺像,和大廟閱台下邊擺著的當年奏廷老在玉帶山石窟搬來的銅佛像時的情景,我都記得。這些照片,這院(方言,指他家)當初都有,可惜在抗日戰爭時期都毀掉了。”他又沉靜默思了一會,接著說:“當初你椿元爺手按著他的抄本《三三六》,僅露了一頁目錄讓唐豪看,《三三六》的‘六’字,可能是在他的手指下按堵著,未被唐豪看見,或者是由於當時雙方語音的差別,或者是由於唐豪的心情過分高興和緊張,抄漏了‘六’字;從而就把《三三六拳譜》誤傳為《三三拳譜》了。”說罷,停了一會,他又語重心長地說“隨後我給你尋尋拿出來,你好好讀讀。反正,‘不可傳,燒!’。”我俯首唯唯聽命。過了一個時期,一天夜裡,他見我來到,先關閉了院門和房門,拿出來用油紙和布包了三層的師傳本《三三六拳譜》,雙手交付給我,低聲囑咐:“好好讀”。並命我閂上房門,他在院子裡下功夫。我就遵命恭讀。有兩個小時,他彈門叫開,收回書,囑我回去。如此者數次。
大約在1972年春節時期,移居沁陽的立憲族弟回陳溝探視,約我和慶華(伯祥叔未在家)到立週族弟處晤談,見面之後,除互致年禧外,主要話題是面對當時太極拳遭到壓抑、打擊的狀況,如何繼承和保護這一寶貴遺產的問題。當談到了《三三六拳譜》時,立憲說,八爺(陳椿元在堂弟兄排行八)生前曾付他一本抄本,囑其像生命一樣珍惜之。後來,他隨身帶到四川,在一次戰亂身危時刻,因怕流落於非人,而將該書一頁一頁撕開,足踏於竹林泥沼之中。言訖,相對俯默有時。繼而談及抄本內容,與克忠叔存本完全相同。而克忠叔秘藏的陳鑫手書本,也於“文化大革命”初期,霉爛漚糟在紅薯窖裡了。如此珍貴的文獻資料,盡毀於戰亂之中,真是可惜。
二、憶述《三三六拳譜》的輪廓
陳鑫老先生的手書本,用當地的白棉紙書寫,絲線古式裝訂,等於現在新聞紙八開對折本稍長10厘米、闊八厘米。封面封底較厚,是其一類紙裱背而成。封面左上角從上而下寫著《三三六拳譜秘本》,字為歐體,筆勢風神道勁,約20厘米大小,其“六”字是鉤勒陰字。右上角寫著:“民國歲次甲寅成”。中行寫的是“陳氏家藏”。字均小於左上角之字。揭開封面的背面,是氣勢雄偉兩行的顏體楷書:“極秘極密,勿輕示人。可傳則傳,否則焚之!”十六個醒目大字,字體較封面左上角的大字還稍大些。
第一頁為書面備頁,字的題寫、款式與封面同,背面十六字也相同。
第二頁的正背兩面皆空無字。
第三頁開始直寫:《三三六凡例》,下寫“陳鑫著”,再下並寫三行,右為“侄雪元、椿元編輯”,中為“孫女淑貞”,左為“孫男金鰲、紹棟參訂”。 《三三六凡例》五字較大,佔兩行,“六”字仍是鉤勒陰字,以下字較小,及至編輯、參訂的人名字個擠得更小,“參訂”二字則排寫在金鰲名下,雖字個大中小三類不一,但書法清晰,佈局勻稱;再者其本全文,多是蠅頭楷書,以及插圖釋注,盡乃清晰端秀,一絲不苟。陳鑫老先生時已年近七旬,猶能出此手筆,可見老先生文武造詣的深湛和其承先啟後的良苦用心。
《凡例》的章目概分:序、戒箴、天人合一論、無極、太極、河圖、洛書、三才、人身穴道、八卦等圖解、拳之由來與演進、教學體用、兵器等等。在《拳之由來與演進》章目下,附有形意、八卦、長拳、通背、潭腿、少林等優秀名拳的分目,也有太極拳詳盡的分目。第四頁以後,依次為序、戒箴……等等。
序
蓋聞人列三才之一,位居五行之中。中也者,信也,天下之大本。民無信不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老曰:“道本無名而名之”。儒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鴻蒙初分之際渺渺茫茫,洪洪荒荒,無極而太極,天地日月生焉,而育化萬物。聖人生焉,而漸立三教,其說有異,其理實一,一本萬殊,萬善同歸。然人之賦性靈敏,冠於萬物。其頂天立地者,絕非他物所能及,而代有聖賢出焉!有識之士,效禽獸撲鬥之形,採吐納、導引之術,仿之而成“六禽”、“五禽”之戲,以通氣血,壯筋骨,進而以治療寒暑、飲食、瘴厲所致之疾病也。演之習之,久之拳形萌焉,而形狀繁而殊焉。凡拳之雛形,皆由運動身肢而定勢成“著”,再串聯若干“著”而編組成“路”,最後串聯若干“路” 而編組成“套”。成套之後,則多因形、因人、因地或亦因寓意而各定其拳“著”、“套”之名矣。各拳雖形名有別,其體用都一也。須知造物者不易,期成都維艱,各有其長,宜互尊而重之,則武德備其功可期大成矣!
斯拳原本無名,因本陰陽開合太極之理而成,故以太極名之日“太極拳”。太極者,道也,不居六藝之末,非赳赳之勇而可同日而語者,然有德者得而易之也。我祖傳斯技,累世相承,苟能天良不昧,恪守戒箴,則堯何人也?舜何人也?人人當可為堯舜,何虞此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物而不盡我所收哉?迨至升堂入室,即知琳瑯豐盈美不勝收,進則當可為治國平天下,退則亦可以修身齊家矣!靈敏者先登,敦厚者後至固然。但後來者居上,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亦屢見不鮮。究其所以然,無他,不外乎其持之以恆,如琢如磨,勤苦反复而習之。勤可補拙,苦能勵志,而至大成,斯誠後來者居上,而勝於藍者之正道直徑也。似此後生可畏孺子可教之秀,安能不扶搖直上大器畢成也哉!
古之聖字為“耳口”從“耳”、從“口”,後增“王”於下成“聖”者,何也?曰:“聖”之從“耳”從“口”者,乃授者以口近受者之耳,授受其學之秘訣絕竅也。後增“王”於下成“聖”者,王者,王道也,正道也。合而釋之,即授者以口近受者之耳,授其學之正道之秘訣絕竅也。故有“單傳獨受法不傳六耳”之說,正此之謂也。
斯譜命名“三三六”者何也?日:首“三”字者,取乾卦“〓”,乾三連屬陽為天;末“六”字者,取坤卦“〓〓”(三個--),坤六斷屬陰為地;中“三”字者,寓以叔侄、祖孫三代“人”之意。含而成為上天,下地,人居於中,三才之象成焉。而寓意祖孫三代推演太極之理於天地之中而故名之也。
吾非不知吾門戒規之嚴,擇人之慎,而何敢有違口傳心授之律,著書立論而洩機密哉?事緣先大人彌留之時,於勉強定靜之中剴切囑吾日:“吾之拳道,固當慎傳必矣;但亦不可失傳。然當今之世,災禍頻降,人生若蜉蝣,不可不慮之朝夕也,應念祖先創之維艱,宜秘書珍藏,擇人待傳可也。”吾曾唯唯受命,已時愈四十年矣!吾雖耿耿在懷,未敢稍忘於一旦,奈何時乘運舛,碌碌庸才,舌耕糊口者歷年,致延歲月,此書不成,吾將抱恨終天。為告慰先大人在天之靈,而不揣學識疏淺,埋首於案牘之間,積時累年,撰集成篇,雖非盡善盡美鏗鏘鴻文,但亦絕非妄聽妄言欺世盜名之談耳f幸我後昆察之、繩之、慎之、勉之!此序。
中華民國三年見次甲寅秋八月下浣品三序於故宅秘齋。
戒箴
無極太極,化物成形。陰陽開合,天地之宗。虛實剛柔,動靜相生。錯綜複雜,息生想通,推理成拳,萬殊一統。外若處女,至柔至靜。內若金剛,至剛至雄。剛柔互濟,變化無窮。潛移默化,一層一層。層層入勝,妙無止境,修我三寶,太和其中。有我無我,色色空空。參悟入微,其樂融融。勿恃勿恐,榮辱何驚?慎之寶之,斯道可成。機勿輕洩,唯善授命,寧缺毋濫,抉擇人龍。身世腳色,嚴加考證。才德兼備,執禮謙衝。舉止端莊,儒雅穩重。不淫不盜,不騙不佞。不貪不欺,不賭不酗,不狂不妄,不驕不輕。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不牟名利,不諂虛榮,遵守法紀,持身珍重。於家於國,唯孝唯忠。見義勇為,挺身拼衡。宣誓入門,循序傳經。啟蒙恩德,海石鑑盟。道友昆仲,砥礪互敬。拳門繁多,尊重勿爭。開山收徒,師命是從。恪守箴戒,奉行如恆,背戒違箴,誓盟堪做!尊師重道,庶可承成。
原文刋於:《搏擊》雜誌 2011年01期
圖片來源:頭條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