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陳照奎手搞 - 太極拳各派的共同理論與鍛鍊要領

最近的文章

《陳氐太極拳圖說》中的 「學拳須知」

  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在「太極拳卷一」的開篇中,以極仔細的綱領提出「學拳須知」九點,將習武的根基之道前置,足見其對拳術傳承中「德禮為先」的重視。這九點須知並非直接講授招式技法,而是先為學拳者立下心性準則,其強調的便是「學拳之前,當懷謙遜恭敬之心」——這份謙遜,是對太極拳千年傳承脈絡的敬畏,是對授業恩師經驗智慧的尊重;這份恭敬,既是對拳術本身「以柔克剛、陰陽相濟」哲理的敬畏,亦是對自身習武初心的堅守,不存浮躁功利之念,方能沉下心體悟拳理精髓。 這理念,恰與傳統武術中「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在陳鑫看來,太極拳絕非單純的拳腳功夫,而是「術」與「道」的結合:「禮」是習武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如拜師之儀、習練時的姿態、與同儕切磋的分寸,皆在「禮」的範疇內;「德」則是更深層的心性修養,謙遜恭敬便是「德」的起點,若失卻這份心性,即便招式練得再嫻熟,也難觸達太極拳「修身養性、內外兼修」的本質,更遑論將拳術的精髓傳承下去。這種將「德禮」置於「技藝」之前的主張,不僅為學拳者劃定了入門的心境門檻,更奠定了陳氏太極拳「德術兼備」的傳承基調,讓拳術的學習從一開始便脫離了「蠻力之術」的局限,成為哲學涵養的人格、體悟周易哲學的人格魅力。 「太極拳卷一」 學拳須知 ⼀、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 ⼆、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事。不但⼿不可狂,即⾔亦不可狂。外⾯形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失於中。 三、學太極拳,不可滿,滿則招損。俗語雲:天外還有天。能謙則虛心受教,⼈誰不樂告之以善哉︖積眾善以為善,善斯⼤矣。 四、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肩下,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著⾃為⼀著,不能⾃始至終⼀氣貫通矣。不能—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五、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學拳⾃然容易。 六、學太極拳,學陰陽開合⽽已。吾身中⽩有本然之陰陽開合,非教者所能增損也。復其本然,教者即⽌(教者教以規矩,即⼤中至正之理)。 七、太極拳雖無⼤⽤處,然當今之世列強爭雄,若無武藝何以保存!惟取是書演⽽習之,於陸軍步伐⽌齊之法,不無⼩補。我國苟⼈⼈演習,或遇交⼿仗,敵雖強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國體之⼀道也。有心者,匆以芻蕘之⾔棄。 八、學太極拳,不可借以為盜竊搶奪之資。如...

陳氏太極拳要領 - 張志俊

  第一章  各家太極拳的特點 (1994年4月25日在鄭州對全國學生的講話,學生根據錄音整理的,錯字及口語較多,請原諒。) 一、 太極拳的源流 明末清初(300多年前),中國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是一位唯一未打過敗仗的將軍。他獨創了紀孝新書三十二式練兵法,訓練士兵作戰。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運用纏絲螺旋勁,採用戚繼光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拳法,結合易經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的經絡學說創編了陳氏太極拳。 古時候武術對練必須戴上護具才安全,很不方便。為了減少這種麻煩,陳王庭用柔化剛的技法創造了太極推手。陳王庭家住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家溝面對黃河,背靠清風嶺。那裡常發生戰爭,陳王庭為了對敵才創立太極拳。他造太極拳五路、砲拳一路、長拳一百零八式等。器械有單刀、大刀、梨花槍、白猿棍、單劍、雙劍、雙鐧、梢節棍、大桿等,最傑作的是推手法。推手法有單推、雙推、進一退一、進三退三、進五退五、挽花、花腳步(也叫亂採花)、大履及擒拿、散打法、摔法等。經過歷代努力,把五路太極拳編為一路和二路(炮捶)。陳有本、陳有衡創編了陳式小架,原有的老架為大架,同時成有兩派流傳。第十五代陳清平招贅到趙堡鎮,把小架的每一個動作的摺疊加他個圓圈,所以叫做加圈太極拳。 一九二七年,陳照丕(十八代)到北京授拳,一九二八年,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到北京設館授拳。陳發科子陳照奎(十八代)將陳氏太極拳傳遍全國。 二、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1、纏絲勁:分順纏、逆纏的基本纏絲和方位纏絲。方位纏絲有上下纏絲、大小纏絲、左右纏絲、里外纏絲、進退纏絲五對。 順纏有一個普通的規律,一般都是向心力。逆纏都是離心力。這種情況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順纏的過程中有時也有向心力,也有離心力。但是大部分是向心力。逆纏是透過外翻的外纏,順纏是逆纏到盡頭用手指折回來的勁是向心力。纏絲勁是透過以手領勁(順纏是不指領勁,逆纏是大指領勁),其它手指依次跟上的方法。以手領肘,以手肘帶肩。手指是最明顯的纏絲運動,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的配合,韌帶、肌肉、骨骼跟著走纏絲的運動。還有腰腎上下抽扯,也是纏絲運動,腿的內外開合也是纏絲運動。纏絲運動不光是手上的纏絲運動,而是全身的纏絲運動。也不光是外形的纏絲運動,而且是肌肉、骨骼、韌帶、內臟都一起進行的螺旋纏絲運動,這是外家拳所沒有的,也是其它太極拳要求不太嚴格的。在推手和擒拿中,當你走螺旋纏絲就能達到已順人被的效果,否則會造成...

【轉載】 陳伯祥先生談陳氏太極拳小架傳承

 陳伯祥是陳家溝陳氏第十八世,在同齡人中輩份較高,跟陳照丕、陳照奎是同齡人,比“四大金剛”中的陳小旺、陳正雷高一輩。 1944年3月,陳伯祥出生在父母向陝西逃荒的路上,三、四歲才回到陳家溝。陳伯祥自幼性格安靜,不太喜歡學拳,後來,是由陳克忠先生選中才身不由己開始學拳的。 1958年陳照丕回鄉後,與族中老人商議,讓族中子弟分別學陳式太極拳的大架和小架。學大架的跟陳照丕,學小架的挑了陳伯祥、陳俊凌、陳啟亮跟著陳克忠學。 五十多年前,整個村子就他們兩人傳拳。陳伯祥老師說:「我老師跟我同輩,他從來沒讓我叫過他師父」。 陳克忠是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1849—1929)晚年所教的愛徒,與陳鑫老先生隔了一代。陳克忠弟兄8個,都是跟著陳鑫老先生學的拳頭。 陳鑫家跟他家住得很近,就幾十公尺。老爺子沒子女,年紀大了,一日三餐保證不了,捧著金碗要飯。陳克忠的爺爺對陳鑫說,你的生活我負責,你負責幫我把後輩們的拳教好就行了。陳克忠是老三,在兄弟中間學得最好。 陳氏是大家族,逐漸分出四大院、八小院。陳克忠家是八小院之一。 陳鑫一生清貧,留下了一部公認的武術經典《陳氏太極拳圖說》。 再上溯,就到了陳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與陳有本。說是從陳長興傳大架、陳有本傳小架,但陳有本還教過陳長興的兒子陳耕耘,那時還沒分那麼清。 這拳以前是叫大圈、小圈,理論一樣,練習方法基本上也一樣,有些動作略有差異。 陳長興住村東南角,陳有本住西北角,他倆教的架,陳伯祥老師小時候都叫南頭架、北頭架。 大架、小架的說法,是1950年代後,顧留馨第一次在《陳氏太極拳》一書中提出來的。 「文革」到來的時候,陳克忠挨了整。 「陳家溝是老村子,有名氣,大家族,受忌諱,怕你聚眾鬧事。還會太極拳,會武術,更忌諱」。 1966年,陳克忠去世。說是病死,但那個年代,家庭成分不好,又教拳,有些人想學又不教,「裡面有些怨,有人就收拾他,往死裡整,白天強迫他義務勞動,晚上戴著高帽遊街、鬥爭”,他都那個年紀了,受不了,最後就離世了。 傳統在不斷更新。昔日只在家族內部流傳的絕藝,經陳長興、陳清平傳給楊露禪與武禹襄,兩百多年間,演化成陳、楊、吳、武、孫、趙堡架、忽雷架等主要流派。 陳伯祥老師安貧樂道,很尊敬他的老師陳克忠先生,並且非常推崇陳鑫老先生,傳授授業也如其先師一樣正直嚴謹。早年他常去開封、淮陰教拳,都是義務授拳。 每到一個地方授...

【轉載】洪洞通背拳:失傳的太極長拳,兼論太極拳研究的一個可能路徑

  作者: 楊祥全 來源:《搏擊.武術科學》2013年第04期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2010年,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專家經研究後盛讚太極拳幾乎沒有任何缺點、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一項完美無缺的健身運動,或考慮在全國大範圍推廣,有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在練習太極拳,為此,有人甚至認為太極拳有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趨勢”。 太極拳的初創者 陳王廷 共創編了一至五路十二勢, 炮捶 和長拳十個套路,五傳至 陳長興 、陳有本時, 陳家溝 開始由博返約,將 十三勢 一至五路合為陳式太極拳一路,炮捶成為 陳式太極拳 二路,而長拳則已很少人練習,並終成“廣陵散”,其是可惜,上個世紀80年代“武術挖掘整理”時,在山西省洪洞縣發現的傳統武術流派“ 洪洞通背拳 ”,為我們尋找失傳的太極長拳提供了可能。該拳法的最早傳承人是 郭永福 ,其演練風格強調“纏法”。通過對比洪洞通背拳的《拳經總論》和陳式太極拳的《拳經總歌》以及兩拳的“拳譜”本文發現兩者間存有高度的相似性。另外考慮到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極有可能就是陳家溝與陳長興、陳有本同輩的陳有孚,據此本文斷定洪洞通背拳就是失傳已久的太極長拳, 1 “長拳”的由來及其基本意蘊 依據現有文獻來看,長拳之名較早與 宋太祖 相連,是為 太祖長拳 ,這在明代 唐順之 的《武編》、何良臣的《陣記》以及 戚繼光 的《紀效新書》中均有記載: 太祖長拳,多用腿(武編·拳)。 太祖長拳,山東專習,江南亦多習之(武編·拳)。 宋太祖之三十六勢長拳(陣記·技用)。 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 明末清初,陳王廷在“戚繼光32勢拳法”直接影響和太祖長拳的間接影響下創編了“陳式太極拳”體系,其徒手套路共七套,“太極長拳”正是其中之一。 “長拳”與“ 短拳 ”相對,清人 王宗岳 在《太極拳釋名》時認為:“長拳者,如 長江 大海,滔滔不絕也。”民國時期,候敬輿、吳志清與異軍認為:“編拳譜與作文同。文章必有起承轉合,始成篇法,又必集字以成句,集句以成章,國術亦然,如大小 洪拳 、 查拳 、六合、太極等,均係成套成路之拳,似文章之整篇;又如 彈腿 、形意等,似文章集字集句之意義。所以長拳煉章法,短拳習應用。而且長拳每依局勢行拳,假設四方八面,儼若有敵襲擊窺隙之勢,據情演成...